中國玻璃業發展之路 由大變強靠新出強
王剛金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第九、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建筑玻璃與工業玻璃協會副會長,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著名企業家,全國創業企業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建材行業改革開放30年代表人物。
十一五期間,我國玻璃工業在中國建材聯合會由大變強、靠新出強戰略的引導下,發展規模和運行質量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作為任何一家玻璃企業,站在今天看昨天,我們都會為過去所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站在全行業的發展水平看,感受最多的卻是差距和壓力;如果放眼全球,我國的玻璃工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感受最深的更應該是挑戰。
中國玻璃工業過去5年的發展并非順風順水,中國大部分的玻璃企業,更多時候,處于被牽引下,在做大與做強之間進行著艱苦的選擇。未來的5年,因為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很難清楚地描繪中國玻璃工業的發展會呈現何種局面,但是,拋開不可控因素之外,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中國玻璃工業未來5年粗略的發展脈絡。
綠色節能建筑將推動節能玻璃市場快速發展
房地產行業一直是玻璃行業的晴雨表,直接制約著玻璃行業的產能和發展方向。有權威媒體報道,2010年,我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建筑業規模最大的國家。2010年,我國新建建筑項目總投入超過1萬億美元,占全世界建筑業的14%。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預計2020年將達到68億平方米,占全世界建筑業的20%,2030年將會達到91億平方米。
隨著我國成為全球建筑規模最大的國家,建筑能耗逐漸被政府關注。在我們國家的社會總能耗中,建筑能耗占到了1/3,大約28%,而門窗玻璃的能耗占到建筑能耗的50%。目前,歐洲的綠色節能建筑占到了建筑總量的90%,而我國只有8%。我國未來節能減排的剛性目標不僅會提高新建建筑的節能標準,而且會倒逼既有建筑大規模開展節能改造,屆時節能玻璃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的春天。
節能玻璃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推廣綠色節能建筑是市場對節能玻璃的一個導向,客觀上對優化玻璃行業的產業結構、轉變行業的發展方式也會具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專門拿出一段來談我國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問題,讓筆者印象深刻。同時,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筆者也聯名多位代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遞交了關于大力推進綠色建筑、節能建筑的建議,得到了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其中溫家寶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多次就建筑節能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會同有關部門抓緊推進有關工作。
兩會還沒結束,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就對筆者提出的建議給予回復。其中,國家發改委的回復說,我們正在根據溫家寶總理批示精神,會同有關部門加緊編制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擬從規劃、法規、技術、標準、設計等方面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工作,特別是要對既有建筑的建筑節能,提出具體政策措施。
因此,無論是我國對既有建筑改造,還是新建建筑的增量,都會極大地推動我國節能玻璃市場的快速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依然是行業升級的著力點
市場決定著中國玻璃行業發展的方向,行業內部發力更是提升全行業整體實力的重要因素。我國玻璃行業雖然總量居世界第一,但生產過度分散,浮法玻璃企業只有50多家,平均規模只有600余萬重箱,只有一家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在10%以上,導致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少具有競爭力的排頭兵企業。我國前10家玻璃企業生產集中度(按浮法產能計算)僅有57%,規模在1000萬重箱以上的企業只有11家,行業呈分散競爭狀態。而國外行業發展的模式是生產高度集中,板硝子、圣戈班、旭硝子和加迪安四大跨國公司生產全球2/3的高質量浮法玻璃;板硝子、圣戈班、旭硝子占據全世界78%的汽車玻璃原配市場。
因此,通過這些年的總結反思,筆者得出了3點認識。一是三個不可持續的論斷。根據國家的經濟產業政策和市場導向,我們應該看到,單純靠機會、求規模、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不可持續;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不可持續。二是形成了對行業或者企業是否進步的衡量標準。我們不能再單純停留于產能的大小或規模的大小,而是要看是否擁有新產品開發的能力,是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是否提升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是否符合未來產品市場發展的需求。三是我們已經到了需要進入內涵式發展的階段。無論從國際環境還是國內的政策導向看,關注環境已經成為全球的焦點之一,國家對節能減排、對保護環境出臺的政策和法規很密集,態度很堅決,力度很大,因此,可以說粗放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所以必須轉方式、調結構,誰能及早進入內涵式發展,誰就能可持續、早受益,受大益。這不僅是順應國家的政策,更是我們應盡的一種社會責任。
創新是玻璃企業永葆青春的秘密
中國玻璃行業發展中出現的弊病導致了我國只能是玻璃生產大國而非強國,中國玻璃也只能是中國制造而非中國創造,要改變這一尷尬的局面,唯有創新。創新包括了觀念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一套完整的架構。
作為金晶集團的負責人,我們在創新方面的工作效果還是不錯的。在此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立足技術創新,加快結構調整。近幾年,金晶集團立足技術創新,始終堅持小調大、大調優、優調特的產品結構調整思路。小調大就是生產規模經過調整要由小變大,以規模優勢抵御運營風險。大調優是將生產能力大的普通浮法玻璃生產線經過技術和設備的改造,生產優質浮法玻璃,提高并保持產品品質,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達到國家規定的十一五末優質浮法玻璃占平板玻璃總產量40%的目標。優調特是在優質生產線上進行工藝調整,生產具有特殊功能的超白玻璃、太陽能玻璃、防紫外線玻璃、Low-E玻璃等功能玻璃,占領高端市場。
在結構調整的基礎上,金晶集團相繼出臺了一批鼓勵技術創新的指導文件,依靠政策激勵,促使科研人員和一線員工投身技術創新的路子。第一,群眾性的技術創新活動,由科研人員或一線員工自我選題開發完成。在近10年的時間里,群眾性的技術創新經過申報并獲得獎勵的已達1500余項。第二,承擔百十計劃項目,即以公司為單位,針對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課題,組織必要的科研團隊進行研究、開發,從而實現突破的一種創新方式。金晶集團也因此已擁有了19項專利成果和3項具有國際水平的新產品。第三,努力承擔各級政府的創新引導項目。
與此同時,為了保持創新的持續性,公司引進了一批學歷高、具備豐富研發經驗的專家加盟,承擔起科研帶頭人的角色。近三年來招聘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30余名,使研發隊伍的人才結構更趨合理;在研發投入方面,每年的研發費用都納入預算,實際支出額度不低于企業銷售收入的3%;公司投入2.5億元新建研發大樓和設計大樓,所有這些都為今后的創新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是著力產品創新,搶抓市場機遇。針對我國玻璃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金晶集團適時調整發展思路并提出,不再僅僅為用戶提供遮風擋雨的普通玻璃產品,還要讓金晶節能玻璃走進千家萬戶,為打造現代和諧人居環境做出貢獻。為此,金晶與世界玻璃巨頭之一的美國PPG公司進行戰略合作,建成國內第一條超白玻璃生產線,金晶超白玻璃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中國超白玻璃完全依賴進口的歷史,尤其是金晶超白玻璃在北京奧運會場館、上海世博工程的大量采用,讓金晶大放異彩。通過技術創新,在超白玻璃生產線上成功開發出了填補世界空白的25毫米超厚超白玻璃,隨后又開發出太陽能專用超白玻璃,并通過國際知名太陽能企業認證,還成功開發出單片全球最大面積(49.5平方米,2.3噸)的玻璃產品,填補了世界空白。
為實現讓金晶節能玻璃走進千家萬戶的目標,金晶建成了達到國際水準的離線Low-E鍍膜玻璃生產線,具有節能環保功能的鍍膜-中空系列組合的功能玻璃產品開始走進千家萬戶。產品創新增加了金晶的差異化優勢,為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添加了砝碼,開辟出更廣闊的盈利空間。
三是推進管理創新促進軟實力提升。金晶堅持硬實力與軟實力同時提升、兩條腿走路的思路,在生產硬件達到國際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管理水平。金晶攜手國際頂尖咨詢企業德國羅蘭貝格公司,共同制訂了公司中長期的發展戰略,與德國SAP公司合作實施管理信息化工程,與美國HAY公司優化金晶人力資源體系建設;完成管理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了質量、安全、環境三大體系的整合與認證。與國際管理高手的戰略合作為推進公司的管理創新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支持。
經過持續地創新,金晶創造了一系列第一或唯一:生產出中國的第一片超白浮法玻璃;世界首創25毫米超厚超白浮法玻璃;研發出青藏高原列車車窗用特殊中空玻璃;中國玻璃首次進入世界性標志工程---北京奧運會場館如鳥巢、水立方工程,上海世博會工程;成為世界第一高樓---阿聯酋的迪拜塔唯一選用的中國玻璃;開創出亞洲最大的壓延玻璃基地;成為第一批同時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的中國玻璃企業。
2009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金晶集團視察,了解了金晶集團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規劃??偫硎挚隙ǖ卣f:從金晶集團的發展歷程,我看到了創新是這個百年企業永葆青春的奧秘。